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振興,實現有效治理,關鍵在黨,必須把黨的建設貫穿于鄉村振興各環節、全過程。近年來,馬鞍村通過深化拓展“黨建+”模式,推動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筑牢領頭雁、產業發展、基層治理“壓艙石”,切實把黨建活力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動力,助推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
黨建+領頭雁,激活發展新動能。鄉村要振興、人才須先行,重點在打造“領頭雁”、培優育強“主力軍”上發力用勁,通過以身作則,當好表率,形成合力,推動各類人才向鄉村振興一線匯聚,打造一支推動實施鄉村振興的骨干中堅力量。發揮工作隊的頭雁效應。俯下身子,拜群眾為師,在村“兩委”班子運轉、矛盾糾紛調解、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不懂就問,虛心學習請教。團結帶領村“兩委”,遇事共商、問題共解、責任共擔,注重調動村“兩委”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幫辦不代替、到位不越位。帶頭遵規守紀,注重深入群眾、關愛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的事情。發揮村“兩委”的頭雁效應。帶頭學習,吃透“上情”,鍛造本領,成為“公道正派有威望、能說會做有辦法”的人,真正讓黨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學會抓重點、重點抓,要分清輕重緩急,正確處理一般與重點的關系,弄清具體情況、研究具體辦法、分析具體變化、解決具體問題。發揮黨員的頭雁效應。定期組織黨員參加黨組織活動,強化黨員意識,提升黨性修養,提高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引導黨員敢于在服務群眾中“振臂一呼”,善于做群眾的“貼心人”,主動收集群眾的訴求和感受,并將相關信息及時反饋給村組干部,為群眾爭取最大的支持和幫助。發揮村“土”專家的頭雁效應。馬鞍村一直以來都是蔬菜種植大村,很多村民是種菜能手、種植大咖,村“兩委” 鼓勵這些能人、鄉土人才帶頭發展蔬菜產業,打造馬鞍村蔬菜種植最強“主力軍”,并在政策、資金及技術上予以扶持,引導村民加入專業合作社,提升蔬菜產品質量,實現以產業促進農民留在家門口就業。
黨建+產業,凝心聚力添活力。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關鍵,深化拓展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新模式,讓鄉村振興發展路子越走越廣。將蔬菜作為馬鞍村主導產業,做精做細“兩個片區”,打造好馬鞍村蔬菜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村一品”蔬菜主導品牌,帶強集體、帶富群眾,規劃建設蔬菜大棚區,流轉147畝閑置土地建設蔬菜基地,村集體合作社投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建設近60畝蔬菜大棚,當前蔬菜大棚建設項目正式掛網招標并確定中標商。同時,啟動摸底大棚潛在承租戶,提前確定大棚承租的價格、面積和使用年限,盤活閑置土地資源、保障項目資金收益,確保“有人種、能運營、見效益”。全力打造60畝露天蔬菜區,配齊配強管理和工作人員,選定有擔當的老黨員作為蔬菜產業帶頭人,統籌負責露天蔬菜區經驗管理工作,村“兩委”密切配合“拉框架、平整土地、確定種植品種、人員物資調度管理”等具體工作。截至目前,豆角、茄子、小米椒等10余種蔬菜長勢喜人,露天蔬菜區初見成效。在做大做強蔬菜產業的同時,采取“補鏈”方式,破解蔬菜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積極引進丁渡醬菜等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規劃建設850立方米冷藏冷庫、500平方米廠房,集“冷鏈倉儲物流、電商訂購、客戶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交易中心,“醬菜腌制、加工包裝、產品展示”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基地,進一步發揮馬鞍村“菜籃子”供應基地作用,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增加村民和村集體收入,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
黨建+治理,賦能提升軟實力。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依托生態美超市,積極探索黨建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帶動村域治理向善向好,激發新動能。科學制定評價指標。突破“垃圾收集、積分兌換”等原生態美超市邊界,圍繞“政治生態美、人文生態美、環境生態美、產業生態美、金融生態美”等領域,進一步細化為“是否支持村兩委工作,是否支持村級公益事業,鄰里關系是否和諧,移風易俗、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情況,家庭庭院是否干凈整潔、信用評級情況、垃圾是否分類管理”等評價指標,通過評價指標進行引導,撬動“鄉村治理”這篇大文章。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動員年富力強、參與意愿強烈的黨員代表,對照指標先行啟動實施,通過示范引導,帶動周邊群眾主動加入生態美超市創建工作。創新實施激勵機制。建立考評積分管理制度,成立由黨員、村民代表參加的評估小組,考評打分情況按季度上墻公示公開,年度總積分前10名評選為最美馬鞍人。對于評選為年度最美馬鞍人的農戶,在原蔬菜收購價的基礎上上浮一定標準。力求通過創建生態美超市,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營造人人參與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胡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