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當其時、恰逢其勢。《條例》以優良黨風政風引領社風民風,彰顯了我們黨繼續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和更好為人民服務的堅定決心。
是傳承更是發展,用“傳家寶”校準思想“航標”。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不乏陶侃物盡其用、蘇軾房梁掛錢的節儉故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偉人都是勤儉節約的典范,從南泥灣的耕耘勞作到補了73次的睡衣,從一片菜葉抹碗底到穿了9年的皮鞋,都踐行著共產黨人的質樸本色。曾擔任共和國財政部部長的涇縣茂林人吳波同志一生以節約著稱,他在彌留之際還立遺囑告訴兒子交還公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勤儉是我們的傳家寶,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掉”。但我們也要看到,“講排場、比闊氣”的錯誤認知依舊存在,將鋪張浪費視為“工作需要”的不乏其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作為黨員干部,應以《條例》為鏡,擰緊思想“開關”,傳承好、弘揚好優良作風,深刻認識“浪費之風務必狠剎”的政治意義,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理念入腦入心。
是小節更是大防,用“鐵算盤”扎緊制度“籬笆”。古語有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小節雖小,卻如水滴石穿般影響著黨員干部的作風養成。現實中,少數干部將鋪張浪費視為“不拘小節”,在生活細節中逐漸放松警惕,最終滑向違紀違法深淵。《條例》對經費管理、公務接待、會議活動等提出了更嚴要求,明確了更細的制度遵循。黨員干部應打好“鐵算盤”,以《條例》為行動指南織密制度“籠子”,將黨內監督與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相結合,對違規行為形成全天候、無死角的監督網絡。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要從“關鍵少數”抓起,對頂風違紀行為“零容忍”,以“久久為功”之態涵養清風正氣,讓黨員干部化身厲行節約“排頭兵”。
是作風更是初心,用“緊日子”保障民生“溫度”。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目的是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作風建設的根本,也是初心使命所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過緊日子絕非簡單壓縮開支的數字游戲,一味捂緊“錢袋子”,而是要克勤克儉、有章有法,實現“好鋼用在刀刃上”。要以《條例》為標尺,厚植民生福祉、凝聚發展合力,以政府開支的“減法”換取民生保障的“加法”,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用在關鍵處。要從片面化的“機關本位”轉向整體性的“民生擴容”,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確保民生“溫度”持續攀升。
貫徹落實《條例》精神,關鍵在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爭當勤儉節約楷模。作為新時代黨員干部,讓我們堅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反對浪費成為自覺行動,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格執行各項規定制度,帶頭勤儉干事創業,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