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山區的翠竹掩映中,涇縣蔡村鎮蔡村村正以整村運營的生動實踐,實現了從“空心村”到“振興樣板”的華麗轉身。2020年以來,該村以破解“資源沉睡、產業薄弱、治理低效”三大難題為突破口,探索“黨建引領+景村聯動+合作運營”的鄉村振興新模式。通過系統性改革創新,實現了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發展"的蝶變,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較改革前增長9倍,成功入選安徽省鄉村振興示范村。《探索“景村聯動、合作運營”路徑——涇縣蔡村鎮蔡村村整村運營模式案例》獲評“第五屆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蔡村村趙村組地處皖南川藏線與月亮灣景區門戶,耕地面積146.2畝,林地面積451畝,坐擁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影視IP資源,卻長期面臨發展困局。一是資源沉睡之困。村內80%竹材以原材料低價外銷,畝均產值低;土地、農房長期閑置,生態與文旅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二是產業空心之痛。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僅25.42萬元,缺乏可持續產業支撐,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率超60%。三是治理低效之難。土地碎片化、農戶分散經營,村內公共設施陳舊,導致規模化發展受阻;傳統“輸血式”幫扶難以激活內生動力,村民參與度不足30%。
2020年12月1日,涇縣縣委縣政府將趙村組作為全縣鄉村振興綜合改革集成示范區。以景區化標準建設村莊、以市場化方式運營村莊,推動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構建規劃引領機制,實現頂層設計破題。創新“EPCO+整村運營”模式,引入專業團隊,一體化編制《蔡村鎮蔡村村趙村組鄉村振興示范點項目建設總體規劃設計方案》,劃分“濱河休閑帶+三大功能片區”,布局“動靜結合”18類業態,打造“影視+竹文化”主題村落。
構建資源激活機制,實現三級盤活賦能。土地集約化。收儲閑置土地132畝、農房10棟,打造皖南院子、懸崖酒店、無題民宿、鄉村酒吧、非遺工坊等一批高端住宿及配套服務業態。資產資本化。整合各類財政資金3175萬元投入基礎設施等轉化為集體資產,作價入股運營公司。文化IP化。塑造“筍寶寶”形象IP,建設特色鄉村陳列館,開發“時光郵局”“時光旅拍館”“途豆營地”“特色文創店”等沉浸式體驗項目。
構建合作運營機制,實現專業運作提效。成立全縣首個“村企股份制”運營公司(村集體持股51%),構建“策劃—建設—運營”閉環。實施專業化招商。成功引入高空滑翔傘基地、途豆營地、趙村里游客接待中心等社會資本2.5億元。實施品牌化營銷。立足農旅、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思路,完成文創產品等形象設計,編制“四季”營銷活動方案,精準補捉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引導閑置農房改造升級,不斷豐富消費新場景新業態。實施數字化管理。開發集“導游導覽、玩樂門票、本地美食、住宿服務、留言投訴”等功能為一體的“一機游蔡村”智慧運營平臺,實現客流、收益等實時監測,讓游客通過掌上小程序實現“指尖上的旅游”。
構建利益共享機制,實現三方共贏發展。村集體通過資產租賃、股權分紅等,2024年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38.18萬元。運營公司通過業態經營、物業服務、市場推廣等方式,直接獲取村莊運營收益。村民通過股民分紅、閑置資產收儲、就業務工、參與經營等方式獲取多項收益。
如今的蔡村村,閑置農房變身網紅民宿,林田成為研學基地,村道化作旅游觀光地。這個曾經的發展洼地,正以整村運營的生動實踐,演繹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鄉村振興協奏曲,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著中國智慧。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