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昌橋鄉認真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內外兼修,全方位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塑形”建設宜居鄉村。為持續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昌橋鄉始終秉持“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各村資源稟賦和實際情況,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點。通過創新實施“黨建+群眾”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廣大村民踴躍參與環境整治。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昌橋鄉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一方面對全鄉道路、河流及公共區域進行全面清理整治,確保不留死角;另一方面注重完善基礎設施,先后完成農村改廁1500余戶,新建休閑廣場8處,硬化村組道路10公里。同時,結合各村特色實施微改造、精提升,保留鄉村肌理,留住鄉愁記憶。
“賦能”建設宜業鄉村。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宜居宜業,方得和美。昌橋鄉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通過培育“泉水福香米”“泉水稻田鴨”“童疃瓜蔞子”等特色農產品,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昌橋鄉泉水村采用有機肥料和生態防控技術,使“泉水福香米”年產量達300余斤,帶動周邊農戶增收,成為當地農業的一張“金色名片”。在稻米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還創新推出“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模式。全村推廣種養結合面積超500畝,年出欄優質稻田鴨1萬余只。而童疃村則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大力發展瓜蔞子特色種植產業。在統一技術指導的支持下,全村瓜蔞子種植規模已擴大至200余畝。同時,該產業不僅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還幫助11戶脫貧人口實現了穩定增收,讓“小瓜子”成為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鑄魂”,建設和美鄉村。鄉村建設,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培育文明鄉風,厚植鄉村文化自信,是建設和美鄉村的有力保障。昌橋鄉以培育文明鄉風為抓手,深入挖掘本土道德資源,累計評選出“昌橋好人”56名,并充分發揮各級好人、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為建設和美鄉村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昌橋鄉利用各村閑置房屋、農家樂等資源建設新風堂,打造移風易俗文化長廊,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讓人人成為文明實踐參與者。截至目前,新風堂建設已實現全覆蓋,共承辦紅喜事100余次、白喜事40余次,總計為老百姓節50余萬元。同時創新舉辦農民夜校,聚焦理論政策宣講和服務鄉村振興等內容,幫助群眾了解黨的創新理論、國家惠民政策,提升農業技能,激發內生動力,助力群眾共富、鄉村振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