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為要。在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昌橋鄉以“頭雁領航、群雁齊飛、雛雁豐翼”的梯隊建設理念,錨定人才振興戰略支點,聚焦村“兩委”干部、農村黨員、鄉土人才三支關鍵隊伍,創新構建“育領頭雁強班子、鑄主力軍強根基、蓄活水泉強動能”的全鏈條人才培育體系。以“組織力提升發展力”的實踐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育好“領頭雁”,選優配強村“兩委”隊伍。昌橋鄉泉水村黨總支書記葉周亮是鄉村振興“領頭雁”的典型代表。他帶頭入股5萬元成立生態農業公司,擔保貸款20萬元破解資金難題;率先試驗“稻鴨共生”技術,實現畝均效益倍增;親自跑市場拓銷路,將生態大米單價從2.5元提至12.8元。面對基層“后繼乏人、壓力大、待遇低”等困境,葉周亮通過11次村民代表大會凝聚共識,以“田埂黨課”推動土地流轉、煙葉種植等項目,打造“農業+文旅”融合模式。其主導的農耕文化節和“我在涇縣有塊田”項目,帶動農家樂、民宿等新業態,將生態約束轉化為發展資源,形成“稻鴨共生”“三鏈協同”的產業格局。葉周亮以“跟我上”的擔當破解揚子鱷保護區發展限制,用公開透明的作風贏得信任,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基層干部“守初心、破難題、促振興”的使命擔當。
鍛造“主力軍”,狠抓農村黨員隊伍。農村黨員長期處于農村改革和發展最前沿,是黨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橋梁紐帶,昌橋鄉堅持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突出在黨員發展、教育培訓、日常管理上聚力用勁,通過開設課堂、組織活動、落實關懷等管理模式,從小處著手、從細節做起,著力打造一支黨性強、能力優、作風硬的農村黨員隊伍。常態更新流動黨員管理臺賬,建立流動黨員溝通交流微信群,及時了解流動黨員學習、工作和生活情況,引導流動黨員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線上學習,線下用好節假日返鄉“窗口期”,組織居住地黨支部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方式為流動黨員“開班補課”“充電蓄能”。
構筑“蓄水池”,儲備鄉土人才隊伍。鄉土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動能,90后青年葉慶的創業歷程印證了這一點。他放棄城市高薪返鄉創立電商企業,五年間實現年銷售額1400萬元,帶動160戶農戶增收,成為昌橋鄉振興標桿。創業初期,他遭遇資金短缺、技術匱乏、市場拓展三重困境,在鄉黨委幫扶下,通過創業貸款、技術培訓和品牌建設突破瓶頸,形成示范效應,吸引10余名青年返鄉創業,催生“雁陣效應”。如今,葉慶團隊通過“電商+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著更多鄉親致富。他的實踐印證,讓鄉土人才“破土而出”,需構建“成長有土壤、發展有陽光、結果有回報”的生態鏈,方能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