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涇縣昌橋鄉千畝再生稻陸續成熟,迎來頭茬收割期,農戶們正搶抓晴好天氣,開鐮收割,確保顆粒歸倉。
在昌橋鄉童疃村的田間地頭里,金黃的稻穗沉甸甸地鋪滿整片田野,種糧大戶朱五六正組織收割機對頭茬再生稻進行收割,機器在稻田里來回穿梭,一排排水稻被整齊地割下,經過脫粒、分離、清選等流程,秸稈碎屑從后放出雜口處飄出,金黃的稻谷瞬間被“盡收囊中”。
再生稻是一種“利用收割后的稻茬繼續發苗長穗”的種植模式。頭季收割之后,留下30cm左右高度的原稻樁,進行施肥,讓其繼續生長,稻茬重新發苗結穗,實現“一種雙收”,具有省工、省肥、增產等特點。去年,朱五六種植了60余畝再生稻,在鄉科技特派員的全程指導以及自己的精心管護下,第一季“再生稻”畝產量達1400左右,第二季“再生稻”畝產量達到600斤左右,讓他心里樂開了花,今年他又擴大了種植面積。
“今年我種了100多畝,平均每畝的產量有1500斤左右。這背后,離不開科技特派員的悉心指導。他們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為我們提供專業的建議和幫助,使得我們能夠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看著眼前金黃的稻谷被一一收割,朱五六的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同時對晚稻的收成也充滿了憧憬和信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