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涇縣作為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區、中國(首屆)文化百強縣,在加快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結合自身非遺資源豐富的實際,緊抓非遺人才隊伍建設,以“人”為中心,保護和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效顯著。截至2021年5月,全縣共有非遺類型8種,縣級以上(含縣級)非遺項目84個。
一是搭建人才“智庫”,打牢非遺技藝傳承基礎。先后出臺了《加快涇縣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的行動方案》《涇縣非遺“十四五”發展規劃與實施方案》等,統籌謀劃非遺傳承保護和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針對非遺人才隊伍建設的具體領域,制定出臺了《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扶持獎勵暫行辦法》,每年投入不低于100萬元加大對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和傳承人的獎勵扶持力度,鼓勵非遺傳承人在非遺傳習基地建設以及非遺展演、傳播、展示、宣傳、帶徒授藝等方面大膽創新,并給予資金獎補,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在前期摸底調研的基礎上,組織編制了《涇縣非遺人才庫手冊》,實行人才精細化管理。截至2021年5月,我縣共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1人,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人,省級非遺傳承人16人,市級非遺傳承人22人,縣級非遺傳承人90人。
二是搭建人才“舞臺”,創新非遺技藝推介載體。一方面,完善非遺基礎設施,投資1.6億元,打造安徽省首批省級特色小鎮,目前中國宣紙小鎮一期工程國紙客廳、國紙水街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啟動占地70多畝的涇縣水西非遺部落項目,打造以非遺為主題的旅游景區。同時,積極構建具有涇縣特色的現代非遺保護傳承體系,率先在全省縣級層面編制了《涇縣非遺品牌文創與視覺識別系統設計》《涇縣非遺人家建設與實施方案》等,組織非遺傳承人、非遺守護者等民間力量,打造集非遺傳承、非遺展示體驗、民宿餐飲等為一體的非遺主題體驗綜合體和“涇有佳品”非遺特色品牌,包含非遺傳承人家、非遺大師工作室、非遺聚落等要素,為來涇游客提供一個與非遺“零距離”接觸,于生活中感受非遺文化的場所。另一方面,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大力營造全社會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近兩年,累計組織非遺活動展覽5場次,有20多個非遺項目保護單位、150余名非遺傳承人參展。副省長王翠鳳及市主要領導到涇縣非遺展區巡館時,對涇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三是搭建人才“講臺”,豐富非遺技藝知識儲備。每年,定期不定期組織宣紙、宣筆、木梳、油布傘、花磚、宣紙制品加工等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三進”活動,讓非遺傳承人當“老師”,走進課堂、走進小區、走進景區,向學生、市民和游客傳播非遺知識、展示非遺技藝。同時,結合疫情期間學生研學不出市的實際,涇縣文化館(涇縣非遺保護中心)聯合縣教體局、縣文旅集團和部分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經過三個多月的踩點、研究,聘請江蘇專業團隊開發設計涇縣非遺“六個一”主題研學線路,打造涇縣非遺研學品牌。指導非遺傳承人做好研學基地建設,重點在非遺知識講解上下功夫,教學相長,在教授學生非遺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2020年10月18日,由文旅部非遺司指導,中國旅游報社承辦的“全國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征集宣傳活動”揭曉,“徽文化非遺研學之旅(宣紙、宣筆)”成為安徽省唯一入選的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