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涇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快推進人才強縣戰略,持續優化人才成長環境,提高人才服務效能,釋放人才發展動能,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突出放綁松權,扛牢興才強才“硬責任”。堅持和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迸發人才活力,向中心聚焦、為大局聚力。一是抓機制,破“思想之障”。主動對接滬蘇浙,先后出臺人才工作“20條”、《涇縣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辦法》《涇縣“涇川聚才行動”若干政策》《關于進一步加快人才集聚推動涇縣崛起趕超發展的十條措施(試行)》等文件。二是抓調度,破“聚力之障”。頂格設立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協調解決人才工作重點問題,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單位抓人才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防止“機構空轉”。三是抓督促,破“落實之障”。制發《涇縣人才工作調研評估辦法》,把人才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綜合考核,引導“一把手”主動扛起抓“第一資源”的政治責任。壓實責任鏈條,形成“人人抓人才”的主動格局。
突出“但求所用”,構建引才聚才“強磁場”。立足縣域縣情,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聚才理念,著力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一是聚焦“事業引才”,開展聯動引進。創新實施“涇英聚才”政企共育引才計劃,給予人才“雙向選擇”權,為電機、泵閥等主導行業重點企業引進培育16名科技創新人才。面向全國重點高校,為涇縣中學專項引進50名優質教育人才,首批10人已完成面試體檢等程序。二是聚焦“企業用才”,用好智力外腦。制定《涇縣鼓勵企業引進、培養人才和穩定產業工人隊伍若干政策規定(試行)》,突出用人單位主體地位,打破人才唯學歷論、唯職稱論。引導縣內重點企業在外設立科創飛地、圍繞主導產業在涇打造研究中心,華生機電等2家企業在合肥設立科創飛地,在涇建設國家電動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聘任碩士研究生8人,副高級及以上職稱專家6人。三是聚焦“校地合作”,突出優勢互補。連續5年遴選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赴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重點高校參加培訓、開拓視野、取經借鑒。開展組織部長高校行活動,走訪對接中國礦業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電機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安徽建筑大學等12所高校,重點推進與安徽師范大學校地合作計劃,鼓勵大學生來涇實踐實習實訓、就業創業,實現協同互利。今年以來,吸引1300余名大學生來涇開展“實踐青春 筑夢涇縣”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突出建強平臺,打造育才用才“主陣地”。按照“讓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的要求,誠心實意做好“店小二”。一是聚力項目牽引,孵化創業機會。以省市高層次科創團隊、平臺引才資助獎補、涇川英才等人才項目為重點,引導優秀企業和企業家爭取獎補資金、擴大發展優勢。安徽吉昌護理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瑋被評為安徽省第七批“特支計劃”創業人才,安徽皖南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入選省第十四批“115”產業創新團隊,安徽皖南新維電機有限公司和許克生分別入選第四批“宛陵英才”創新團隊和創業人才。二是聚力鄉村振興,壯大干事舞臺。大力實施能人回鄉、市民下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建立鄉村“人才信息庫”,摸排560名涇縣籍在外務工創業人士,吸引68名在外人士回鄉,引進57個企業下鄉,實施各類產業項目208個、總投資達65.7億元。依托上海、杭州的雙招雙引人才工作站,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為家鄉建言獻策、回鄉投資興業。設立人才補貼,為引進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村(社區)干部發放人才補貼500元/月。三是聚力文旅融合,拓展發展空間。在省市率先編制《非遺扶持獎勵暫行辦法》,出臺《關于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的十條措施》,構建非物質文化傳承技能人才檔案數據庫。建立非物質文化傳承技能傳習基地15個,培育宣紙、剪刀、糕點、醬菜制作等非遺人才600余名,2022年,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孫雙林獲評第三屆“宣城工匠”。圍繞非遺傳承人打造建成非遺人家3家,舉辦首屆施窯國際當代陶瓷柴燒藝術創作營暨藝術家作品展,吸引國內外15名藝術家應邀參加,切實將非遺文化和人才變為“真金白銀”,實現融合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