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開展以來,涇縣縣委組織部通過“靠前謀劃、高位推動、精準服務”等系列舉措,豐富實踐內容,提升服務質效,吸引高校青年人才走進涇縣、認識涇縣、了解涇縣。
一、高位推動早部署,以爭先之志打贏“主動仗”
一是超前謀劃部署。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高度重視,多次牽頭部署,要求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各項工作想在前、抓在前、做在前。2月底,面向全縣征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崗位,3月初召開專題會議推進。4月-5月,精心設置實踐崗位,策劃活動主題和經典路線。6月24日,舉辦“實踐青春 筑夢涇縣”2022年度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啟動儀式,充分調動各鄉鎮、單位的工作熱情。二是強化政策保障。印發《涇縣2022年度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方案》,從崗位開發、安全預案、服務保障等方面周密部署,為不同群體和崗位提供精準化的食宿保障和生活補貼,將任務量化到單位,細化到崗位,明確到個人。三是主動聯系對接。面向20余所高校推介人才政策,邀約高校師生來涇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組織縣直有關單位摸排、動員涇縣籍大學生,號召在外學子回涇開展“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多渠道推送報名小程序和崗位信息。
二、高頻調度快落實,以實干之力吹響“進軍號”
一是建機制,壓實主體責任。成立工作專班,縣委組織部分管副部長和團縣委書記任“雙組長”,明確各鄉鎮、單位分管領導和團組織負責人為服務專員,進一步壓實責任,為來涇實踐的團隊和大學生營造優質高效的實踐環境,確保服務精細、指導精準。二是抓調度,緊扣關鍵環節。建立日通報制度,根據工作進展召開調度會議6次,赴有關鄉鎮現場調度3次,對工作的關鍵環節實時跟進,在崗位發布、人崗對接等方面加強指導。三是暢溝通,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實踐對接專用微信群,組織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等重點單位打造需求對接“高速通道”,確保反應迅速、服務熱情。
三、高處著手亮特色,以創優之心打好“擂臺賽”
一是依托資源比特色。充分利用“四色涇縣”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著力策劃傳承鐵軍精神的紅色之旅,傾情推出探究文旅一體化發展的“徽”色路線,精心設計兩山理念引領鄉村振興的綠色之行,用心規劃宣紙等非遺技藝傳承的“白色”研學項目。二是用心用情比服務。各鄉鎮、縣直各單位積極與高校師生對接,從食宿出行、疫情防控、豐富內涵等方面精準發力,確保大學生在涇期間接待有預案、服務有專員、宣傳不缺位。三是融合發展比成效。各高校團隊以及學生發揮專業所長,積極投身涇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安徽農業大學實踐團隊幫助九峰村脫貧戶銷售滯銷農產品,解決脫貧戶燃眉之急;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實踐團隊重點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環境,以興趣為支點、以文化為內涵在稼祥中學開展特色支教活動;揚州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等實踐團隊為村民普及慢性病知識并開展義診活動。目前,已累計發布實踐崗位1700余個,來涇實踐團隊和大學生1200余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